近日,我院张彤教授/丁越研究员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Sensitizing sorafenib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dual-targeted and pH-responsive nanodrugs via overcoming the hypoxia tumor micro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DOI: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57231)。该研究构建了一种肿瘤-血管双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用于中药蟾酥中活性成分蟾毒灵(Bufalin,BFL)和肝癌治疗一线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SFN)的靶向递送,通过改善肿瘤乏氧微环境和调控血管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SFN与BFL的协同抗肝癌作用。研究成果将中药与现代高效递药系统相结合,为改善索拉非尼长期用药引起的肝癌治疗敏感性降低提供新策略。
蟾酥是中医临床抗肿瘤常用中药,其有效成分BFL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可增强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的药效。SFN作为FDA最早批准的晚期肝癌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长期治疗会导致SFN的应答敏感性降低,使得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抑制HIF-1α的表达则可以增强肝癌细胞对SFN的敏感性。BFL作为临床辅助肝癌治疗药物华蟾素胶囊的主要成分之一,可作为HIF-1α靶点抑制剂,恢复肝癌细胞对SFN的敏感性。BFL和SFN联用不仅可实现协同促进肝癌细胞凋亡,而且还可协同抑制VEGF生成,增强抗肿瘤血管新生能力,进一步发挥联合治疗肝癌的作用。为了实现SFN和BFL在血管和肿瘤部位的靶向递送,并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响应性释放,该论文设计了一种肿瘤-血管双重靶向纳米递送系统S/B@FA/cRGD-LB-ZIF-8,将SFN和BFL高效递送到血管和肿瘤部位。
通过构建FA/cRGD双靶头修饰脂质体包覆的沸石咪唑骨架-8纳米递送系统S/B@FA/cRGD-LB-ZIF-8,可实现靶向共递送SFN和BFL至血管以及肿瘤部位,增强药物在肿瘤血管和肿瘤部位的聚集。该制剂还具有缓释和pH响应释药能力,达到肿瘤部位后释放药物,通过改善肿瘤乏氧微环境、抑制血管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SFN与BFL的协同抗肝癌作用。
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黎哲讲师、兰金帅高级实验师及硕士研究生吴雅,张彤教授与丁越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张彤/丁越团队长期聚焦于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制剂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为中西结合协同抗肿瘤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方法。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