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我校六十周年校庆之际,我们作为校记者团的代表,非常荣幸能够与中药学院院长徐宏喜教授进行对话交流,徐院长此次是以老校友的身份接受我们的采访。由于 徐教授长期从事中药活性成分及其药理药效评价、中药新药开发及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中国产藤黄属植物抗病毒、抗肿瘤及抗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至今在中药相关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多篇。于2014年及2015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H指数为37。拥有1项PCT专利和6项美国专利。徐教授在中药研究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受到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先后应邀前往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巴西、加拿大、奥地利、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做特邀学术报告或学术大会报告。至今已对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考察和调研,身体力行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通过学习,我们被徐教授所获得的成就所震撼,面对这样一位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大咖”,又是我们中药学院的院长,内心难掩紧张与忐忑。然而,徐院长以其随和、风趣又幽默的说话方式消除了我们之前的顾虑,更让我们完全享受于此次的交流。 刚走进徐院长的办公室,我们就被墙上特别设计且很有创意的世界地图和各国风景照所吸引,原来这些漂亮的照片均为徐院长旅行时亲自拍摄,这些用镜头记录下来的美景和心情陪伴着他的每一天工作,也显示出徐院长广博的爱好与丰厚的人生阅历。我们的采访问答首先从徐院长如何取得目前的成功开始谈起,他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总是可以计划的,兴趣在很多时候也并非都是天生的”。和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他1979年刚上大学的时候也迷茫过、徘徊过、不知所措过,对于中医药也曾一知半解,懵懵懂懂,但是只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种求知好学的态度,养成独立分析思考的习惯,并怀有一份坚持向前、不轻易放弃的执着,成功有时似乎就是那么的不经意,就像探险一样,穿过艰难的山重水复之地,也许就会看到柳暗花明的世外桃源。正如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成功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积累而成的。在长期的研究积累中,当学习、思考和研究成为习惯后,徐教授慢慢体会到了研究的乐趣,并开始享受这个过程。当被问及读书方法的时候,徐教授告诉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知识是自己主动探索出来的,并不是片面依赖老师的灌入。作为一个将来想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主动学习只是第一步,严谨、认真和坚持的态度更要贯穿始终,还要勤于思考,要有好奇心和批判性的思维”,这也是他在日本及加拿大留学后获得的最深体会之一。如今作为博士生导师的他也时常用这些来教导学生,对于知识要钻研,不能不求甚解,更要培养自己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徐院长相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导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除了认真投入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之外,徐院长在业余时间里更是兴趣广泛,经常抽时间与学生及青年教师一起打乒乓球和羽毛球,还组织参加民乐表演等活动,而徐院长的这些 “业余兴趣”已经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曾多次参加各类比赛获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徐院长对每一件事的执着与专注,这样精彩的生活也很好的阐释了他一直以来追求的座右铭---“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忙而不累”。 转眼大学毕业三十多年了,再次回到中医大这片新的校园里,徐院长十分感概,正是因为对中医药事业的执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海外留学、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经历增加了他的人生厚度,回到当年出发的地方,怀有的初心也依然不减。2011年7月,徐教授回到母校组建成立了创新中药实验室,之后又成立了中药创新药物研发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回归母校近五年来,徐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发表了80篇SCI论文,其中包括4篇影响因子大于十、15篇影响因子大于五的高质量学术研究论文,申请了十多项美国及中国专利,带领团队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短短五年间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徐教授在指导学生以及青年教师方面的独到的心得,他告诉我们“确定研究方向和建立平台很重要”,他尽己所能地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并创造条件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经了解,“引进来,走出去”是徐院长秉承的原则,他先后派送多名研究生与年轻教师赴香港、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加拿大及新加坡等地的知名研究团队进修学习,开展合作研究。同时,徐院长也会不遗余力广纳人才,先后引进东方学者、杏林学者及西部之光学者等青年人才。徐院长的辛勤付出,为我们大学中药学科获得国家教育部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及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此外,为了推动中药国际化,徐院长还抽时间指导日本、法国和韩国进修生,希望吸引更多的外国朋友参与中药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研究。 当提及要献给母校六十岁诞辰的礼物时,徐院长表示勤恳踏实地做事,亲身践行“勤奋、仁爱、求实、创新”的校训,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就是给母校最好的礼物。他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思想:作为教授,最终向社会交代的不是拿了多少经费,发了多少论文,而是带出了多少优秀的学生,为社会和业界做出了多少有价值的成果。如今,已经桃李满天下的他仍然继续努力耕耘,以用心培养出优秀的年轻人才为己任,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条件,让他们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共创辉煌! |